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12-02   点击数:

“高水平大学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责无旁贷,必须先行示范、做好表率。”近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高校要如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高校应如何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结合浙江大学近年来的办学经验与探索,任少波进行了深入解读。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对高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使命?

任少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发出了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号令,会议上提出的《决定》更对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

全会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我们要坚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发挥战略作用。

浙江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四个面向”,聚焦顶尖人才引领、重大项目带动、重大平台支撑、重大成果培育的突破方向,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着力实现更多具有国家贡献度、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创新成果突破,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战略作用。

支持高水平师资深度参与本科生培养 探索长周期全员学术导师制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浙江大学一向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新要求,高校要如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任少波:浙江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构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峰。

加强使命引领。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塑造学生服务国家、走向全球的胸怀格局,引导学生积极面向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开展有使命感的探究式学习,着力造就更多担当大任、全球胜任的拔尖创新人才。优化思政工作体系,做好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一体建设工作,优化研究生“学科思政”工作模式。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铸魂、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开发红色课程,绘制“红色地图”,持续打造“马兰工作室”等育人品牌,完善大思政课体系;优化德育共同体,提升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质量,设计有效宣教载体激发有使命感的学习和学术。

实施贯通培养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行动。推进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的本博贯通培养,推动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形成“大师引领、大平台支撑、大项目牵引”长周期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改革研究生交叉复合培养管理运行、培养机制、评估评价等。围绕交叉复合博士生国际化能力及创新成果给予多维力度支持。依托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基础交叉研究院等平台和项目,强化招生、培养、评价全链条管理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同、质量为先、激励保障、追踪评价等全过程管理机制。

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汇集高水平师资,推进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探索以重大科创平台为支撑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打造科教深度融合课程和创新实践基地。支持高水平师资深度参与本科生培养,探索长周期全员学术导师制,引导支持学生尽早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科学研究活动。完善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拓展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路径,打造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品牌。

打造引领性全球教育品牌。链接全球教育资源并加大优质课程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引领教育教学范式创新。推进整建制全英文课程模块和专业建设,推动本科生赴世界一流大学长周期学习交流,加强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与科研国际合作联动。打造国际学生教育品牌,推动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以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为标杆,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国际联合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您觉得高校应如何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任少波:高校应坚持“四个面向”打造具有强大策源力的创新尖峰,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完善有组织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聚焦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凝练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建立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为科研人员走向国际前沿提供宽松的学术空间。探索基础研究团队建设机制,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研究、大团队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实施“启真计划”,稳定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紫金计划”,在战略必争领域开展“杀手锏”项目攻关,组织优势力量承担“揭榜挂帅”任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难题,在工业软件、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命健康、智慧海洋、生态文明、碳达峰碳中和、集成电路、脑机智能和医工信结合等领域打造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力争在培育重大成果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促进交叉会聚。推进学科会聚研究、学术大师汇聚、交叉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攻关的有机衔接,引导多学科参与校内外平台建设。同时完善基础与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基础交叉研究院打造拔尖造峰的“综合特区”和“改革特区”,实现学科建设成效与平台创新能级的同步提升。深入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推动跨学科板块间的交叉会聚和学科板块内的融合创新,在文理交叉、医工信交叉、农工交叉、医药联动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合资源体系化打造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平台、队伍、基金、制度、生态。主动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通过共建研发中心、技术转移平台等方式,加速成果转化。发挥紫金科创小镇、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各地技术转移中心等资源集聚、高强辐射优势,进一步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和运行机制,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环境

记者:下一步,学校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将主要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

任少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浙江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使命引领的战略布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强化建制化、成体系、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创新,努力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排头兵。面向未来,浙江大学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领域布局和渠道布局,精准布局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优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与交叉研究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以提升承载能力为牵引,重塑任务导向的组织体系。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产出一些新的组织结构,既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又赋予其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责任,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体效益,从而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围绕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重塑,深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战略任务为牵引重塑科研组织体系,深化平台为主型、医院赋能型、校地校企合作型、条件保障型等创新组织体制改革。

以引育战略人才为核心,实施鼓励冒尖的政策创新。我们要拓宽视野广纳天下英才,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政策,为战略人才培育和青年人才成长定制“政策包”,让政策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加速器”。面向未来,浙江大学要积极推动资源向引育战略人才力量汇聚,实施战略创新人才培育行动,加快构建多元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深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深层次、可持续的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

以提高转化效能为目的,探索促进转化的新型机制。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成果转化有组织协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面向未来,浙江大学要以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培育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健全重大成果奖励培育组织与遴选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促进机制,优化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激励机制,构建高水平科技智库体系。

以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内核,塑造卓越创新的文化生态。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涵育家国情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环境,为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面向未来,浙江大学要大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塑造卓越创新文化生态,着力打造弘扬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文化载体,营造优良学术生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