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北航以校企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01-15   点击数: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调研行

入企实践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思懿坚定了毕业后入企工作的决心。

作为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首届学生,与普通博士研究生不同,张思懿除了在校2年的学习安排外,还要入企实践3年,在这一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导师组将一直指导她。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关键点、试金石。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还面临一些痛点和堵点,需要进一步聚焦产教融合,推动形成联合培养的新机制。

2024年9月,张思懿所属的校企导师组被评为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对这个校企导师组的培养故事了解越深入,越能明晰高校和企业如何以校企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紧扣“教育”与“工程”适配问题,跨越育人共识难一致、培养节奏有差异等常见协同难题,聚力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画好培养“同心圆”

张思懿的研究课题是火箭推进剂配方的优化。每当培养单位有相关的项目论证会或者报告会,企业导师都会安排她旁听。

“这是难得的机会,很多内容是我们很难接触到的。”在企业实习期间,除了开放项目论证等实践机会外,企业还为张思懿提供了宿舍、实习补助等一系列保障。

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中,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联合担任导师的“双导师制”并不新鲜,但在实践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双导师制”作用发挥有限。

通过自主申请、专家评审、学院审核等流程,如今,北航已经遴选建成了包括700多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导师库,60%以上为企业高等级专家、总师、部所总工程师,其中院士12人。

今天,企业参与、投入的这种积极性从何而来?

2022年,以深化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为切入点,中组部等九部委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推动企业、高校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除了政策的引导外,对企业而言,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是更为关键和直接的影响因素。

北航企业导师、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航表示,过去由于很多技术都处在跟跑阶段,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侧重在工程实践上,“今天,随着我们进入由赶到超的交替阶段,行业对既了解实践又能做原创性研究的工程人才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张航用所里最近承担的一项前沿创新方向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举例,该任务涉及不到基础研究工作,所里借由校企导师组,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学校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机理研究,企业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攻关难题,学生毕业后还能直接在该方向上开展进一步的工程项目工作。“这对学生、高校和企业是三方共赢。”张航说。

培养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国家、行业和企业的急迫需求。

“明确和坚持这样的培养共识是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基础。”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庆华介绍,以招生为例,学院实现了从单独招生到以企业需求为先导,先定课题与导师,然后招生的校企协同招生新模式,“在培养的各环节都突出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的要求,以此学校和企业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协同”。

找准校企“平衡点”

在两根交叉相叠、细若发丝的钨丝上,张思懿用针筒将一滴混合了煤油和其他高能粒子的悬浮液放置好,再用高电压击穿空气点着这滴悬浮液,观察和记录它的燃烧现象。这样的实验操作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我们希望新型发动机燃料能结合固体、液体两种传统燃料的优势,现在我做的就是前端的机理研究,搞明白在燃烧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影响了燃料的燃烧,要怎么优化。”2024年3月结束这一阶段的基础研究后,张思懿还要“泡”在企业解决后端的工程应用问题。

“这是个好的课题,是面向工程问题的基础研究。”采访中,张思懿的这个课题受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认可。从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来看,也十分平衡: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各占一半。但最初,这个课题并不令各方都感到满意。

“课题方向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科研任务提出的,但在内容结构上,企业最初是希望侧重在工程应用上。”张思懿回忆,认真研究后,校内导师觉得按照这样的思路,研究的创新性体现不足,不符合学校对工程博士生培养的要求。最后,在三方的多次商讨后,课题最终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间取得了平衡。

在校内导师、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李敬轩看来,这个案例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校企导师组在合作育人上的“摩擦”:“企业导师更为注重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高校导师侧重凝练科学问题进行破解。”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采访中,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意识到,研究课题的确定和调整是双方重要的“缓冲带”和“平衡点”。

而在以往,由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分层分类评价机制不完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唯论文等倾向,欠缺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考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要求落实不够,对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和具体问题缺乏关注,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

2024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首次明确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定位和标准。

曹庆华介绍,结合新的要求,北航不断细化校企导师指导工作职责和方法,提升指导能力和成效,目前,学校工程硕士可以有5类论文形式,工程博士有2类申请学位方式,“新的分类和标准,可以更好地解决以往企业和高校各有侧重的问题,尽快为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找到深入合作的支点”。

激发育人“新动能”

如今,李敬轩已经与企业导师一起经历了组内工程硕博生的招生、选题、专业实践和开题、中期检查等培养环节。随着合作的深入,他也不断体会到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校内导师提出的高挑战:如何处理好研究创新与工程应用的关系、如何让方案设计可行……

“这要求校内导师本人必须对产学研用诸多环节非常熟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曹庆华说。

北航出台《校企导师遴选和管理办法》《校企导师工作指南》等,把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等作为重要依据,建立起了新的导师评聘体系,并且通过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来高校的“旋转门”机制,畅通了校企双方导师的双向流动。从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结构上看,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导师和高校的导师各占1/3,另外的1/3将通过校企“旋转门”产生。

与北航开展联合培养的企业,则都出台了包括整体方案、导师指导、入企实践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依托人力资源部门、研究生院等加强组织和人员保障,明确企业导师不同阶段指导津贴标准,把指导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在各类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

不过,对参与其中的校企导师而言,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引导和奖励,一些“溢出”的收获,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

采访中,李敬轩表示,借助学生这一桥梁,团队和企业的科研合作、产学研结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比如在推进剂配方优化、燃料喷注雾化等关键领域,我们结合各自的资源和专长共同攻关,进展良好”。

“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项目研究的完整性,也增强了团队的科研实力,形成了学术与应用并重的良好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导师间的紧密协作,不仅推动了科研进展,也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机会。”张思懿的校内导师、北航党委副书记杨立军说。

尽管科研攻关任务十分繁重,但张航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同感和时间投入度却越来越高,他表示,如果说最初的申请还带着“试一试”的不确定性,在与校内导师的协同育人中,“不仅更加体会到基础机理对关键技术攻关的重要性,也重拾了当年学生阶段对新事物、新尝试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点也让我从内心增强了对工程硕博士培养投入精力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