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稳健推进 效应显现——“十二五”时期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浙江城市化发展之路是一条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协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开启了浙江新型城市化的新征程。近年来浙江进一步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一系列“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的精准举措,为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日趋完善健全的体制和机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浙江城市化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二五”时期,浙江城市化进程稳健推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

一、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特征

1.量质并举,城市化进入稳健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至2015年的37年浙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分析,浙江城市化经历了1978-1998年的恢复并较快发展阶段,到1999-2010年的加速发展阶段,再到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量质并举稳健推进阶段。2015年,浙江城市化水平为65.8%,比全国水平(56.1%)高9.7个百分点,比浙江2010年水平提高4.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尽管比前十年(2000-2010年)的年均提高幅度(1.29个百分点)回落0.45个百分点,但城市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42:1缩小至2015年的2.07︰1,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如期实现“消除4600”的脱贫目标。五年累计转移85.5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3%左右的低位。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人口,创造了6.3%的经济总量,离不开浙江城市化发展释放的巨大能量。从省际比较看,2015年浙江城市化水平列广东(68.7%)、辽宁(67.3%)、江苏(66.5%)之后位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且与第一位的广东差距由2010年的4.5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5年的2.9个百分点。从全球城市化发展看,我省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明显快于世界水平。国家统计局课题《世界人口城市化发展状况》以及联合国报告显示,浙江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低于世界水平23个百分点、1990年低于10个百分点,到2000年反超2.7个百分点、2005年超过7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平均超过约10个百分点。预计到“十三五”末,我省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

2.科学规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全面推进全省城市和城镇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规模结构的优化完善,加快形成空间分布合理、不同城市功能互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2013-2015年,国务院先后批复浙江的绍兴县和上虞市、富阳市、洞头县撤县(市)分别划入绍兴市区、杭州市区和温州市区,从县域经济转向都市圈经济、城市经济转变,这是浙江走向未来城市化、统一规划协调城乡发展,顺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截至2015年底,浙江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小城市3个,市辖区35个,建制镇641个,与2010年相比,大城市增加1个,中小城市减少1个,市辖区增加3个,建制镇减少87个,通过撤扩并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目前,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小城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2015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浙江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同时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四大都市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2015年四大都市区GDP占全省总量的60%。

3打破城乡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作为流动人口大省,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浙江较早出台了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分类管理办法;率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行蓝印户口制度,引导农村转移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率先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分类管理;率先推进城乡居民户籍登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时期,浙江加快推进户口迁移制度、户口登记制度、居住证制度、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和相关领域配套制度“五项改革”,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试点,积极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体制改革,为愿意进城的农民和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取得了制度创新、发展提质、百姓“获得感”提升的良好成效。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实行省内户口自由迁移等多项政策,为基本建立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有利保障。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努力从制度上消除和防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使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正是浙江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所在。测算显示,2015年全省户籍人口城市化为51.2%,高于全国约10个百分点。可以看到,浙江省在户籍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面前,勇于尝试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4.齐头并进,区域城市化协调推进。根据规划,我省分为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三大城市群。环杭州湾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市,温台包括温州、台州市,浙中包括金华、衢州、丽水市。在3大城市群中,环杭州湾地区位于浙江的东北部,其区位条件优越,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温台沿海产业带地区市场化水平高,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是著名的“温台模式”发源地,经济体制充满活力。金衢丽地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生态环境优越,待开发资源丰富。“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异地搬迁等工程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最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的环杭州湾地区达到68.2%,高于全省(65.8%)2.4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64.2提高4.0个百分点;最低城市化水平区域的金衢丽地区为59.6%,比2010年的53.4提高6.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最高和最低两区域差距从2010年的10.8个百分点缩小到2015年的8.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温台地区与金衢丽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也从2010年的8.5个百分点缩小到2015年的5.3个百分点。虽然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但我省在加快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统筹、地区统筹取得明显成效。

二、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显现效应

1.实施新型城市化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经济带来了较高层次的集聚经济。为破解浙江传统“块状经济”产业层次较低、布局分散、创新较弱、品牌不强的低端化锁定问题,制定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决策,依托现有“块状经济”,规划建设覆盖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等重点城市区域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自2010年制定规划、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体上已从“打基础、筑平台”阶段过渡到“引项目、聚产业”加速发展时期,在主导产业培育、产业优化、招商引资和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产业集聚区累计投产“四上”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4394家,其中,大型企业105家,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与此同时,31个城市(统计范围为11个设区市和20个县级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集聚效应明显。2015年31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达到4187.6万人和35895亿元,比2010年的4135.6万人和21361亿元,分别增长1.3%和68%(名义增长),城市GDP占全省比重更是从2010年的77%提高到2015年83.7%,提高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城市化促进提供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31个城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省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10年的84.5%上升到2015年的90.0%,提高5.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31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从2010年的4.1:52.3:43.6调整为2015年的3.5:46.1:50.4,城市经济集聚和人口净流入的趋势明显,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的辐射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和全省产业结构的提升。“十二五”时期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浙江旅游、信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833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07亿元,年均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347亿元,年均增长9.8%,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4.9∶51.1∶44.0,调整为2015年的4.3∶45.9∶49.8,其中,2014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转变。

2.实施新型城市化有效扩大了投资和消费需求。通过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有力推动了浙江投资和消费的强劲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城市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大中城市的调整性扩张和功能的提升以及小城镇的壮大和集中,并形成对交通、住房、通信、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十二五”时期前四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204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72.3%,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投资增幅2.0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达到78.6%。作为浙江省会城市和杭州都市区核心城市以及城市化率全省排位第一的城市,“十二五”时期,杭州大力发展扶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建设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建成了高速铁路主骨架网和中心枢纽,地铁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基本形成。2011-2014年,杭州市区固定资产投资13214.5亿元,占杭州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82.3%。其中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等行业投资占比位居前列。市区投资对全杭州地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2%。从消费需求看,“十二五”时期,浙江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约50万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全省约有250万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按照“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约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一半测算,新增250万的城市人口新增消费需求约350亿元。城镇化加速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不断促进浙江经济健康持续较快增长。

3.实施新型城市化极大增强了浙江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城乡环境整洁优美。在实施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浙江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深入开展“四边三化”,有效开展“大气防治”,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72.9%,比2013年提高9.1个百分点。2013-2015年,“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厂区、城中村面积5.8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4.7亿平方米。 2015年,全省平均霾日数53天,比2010年增加2.6天。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4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3.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78.2%,比2013年提高9.8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完善道路、通讯、网络、能源、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到2015年末,98%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8.9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户受益率80%以上),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65.5%。有58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不断完善。(2)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37元,比2010年增加14378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8.0%,其中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714元,比2010年增加了16912元,年均实际增长7.5%,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25元,比2010年增加了8848元,年均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幅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减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1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收入的较快增长推动了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消费领域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精神消费拓展。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居民住房面积和条件大为提升。(3)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平安建设全面推进。2015年,全省就业人员3733万人,比2010年增长2.7%,高于全省常住人口1.7%的增长幅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的低水平小幅波动。2015年全省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7.1%,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2010年的93.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05.5万人,增长13.1%,高于全省常住人口增长幅度11.4个百分点。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约5张,比2010年增加约4张。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8岁,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平安浙江”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96.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在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纵观浙江实施的新型城市化所显现的综合效应不仅表现在扩大投资和消费的短期效应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百姓安居乐业的长期效应上,这些都为今后时期浙江城市化继续走在前列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正在推进,2016年省委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道路”,具体提出了“围绕'人',深化农村三权改革;围绕'地',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围绕'钱',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围绕'惠',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举措,为浙江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世界城市日的总主题是“城市,让世界更美好”,浙江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朝着这一目标继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