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投资潮涌掀巨变 发展动力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浙江投资发展成就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09-2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浙江人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实干为舟、奋斗作桨,不断探索投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压舱石”作用,投资建设成就显著,实现了从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从率先实现总体小康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征程上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投资规模日趋扩大,民间投资担纲中坚

投资规模迈上新台阶。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仅0.2亿元,1978年为23.2亿元,到1985年突破百亿大关、1994年突破千亿大关和2010年突破万亿大关后,2022年突破3万亿大关,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1951-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1.2%提高到2023年的40.9%。

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宽。1979年前,全省投资以国有、集体为主,占比达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力支持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2023年,全省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2.4%、53.0%。其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业两大竞争性行业,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为77.3%和76.3%,民间投资成为主导力量;在电力、交通运输、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民间投资领域也逐步拓展,民间投资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占比分别为10.0%、12.5%。

二、产业投资蓬勃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跃迁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立富有浙江特色的工业体系。1950年,浙江麻纺织厂诞生,从浙江自主新建的第一个国有大厂发展为中国黄麻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浙江麻纺织厂、杭州钢铁厂、浙江巨化公司、浙江炼油厂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工业投资的小高潮期间,顺利建成投产,为全省经济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后,浙江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1979-2023年浙江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7.8%,有力推动富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积极启动一批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重要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释放了工业经济活力。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台塑工业园区工程、舟山绿色石化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特别是2018年以来,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2018年至2023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6.9%,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从2018年的50.5%上升至2023年的63.0%,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速由4.9%上升至14.1%。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自2019年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推进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成为投资新热点。2018-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2%,累计完成投资额超2.6万亿元,占项目投资的比重从2017年的16.7%上升至2023年的30.2%。数字经济重大核心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成效明显,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超过2800亿元,占项目投资的13.8%。以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杭州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为代表的一批计划总投资超五十亿的产业项目,加快了中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有力巩固了浙江在信息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助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

水陆空畅行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991年,浙江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开工建设;1997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开始兴建;2017年,国内首条民营控股的高速铁路杭绍台城际铁路全线开工;202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浙江交通建设创造了一系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奇迹,不断编织人、物畅行的综合交通网络。2001-2023年,浙江交通投资累计超3万亿元,年均增长12.3%,实现高铁陆域市市通,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内河通道所有设区市通江达海,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强力保障人员、商品等经济要素流动,有力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

安全可靠绿色的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加速构建。1983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在浙江嘉兴破土动工;2023年,白鹤滩-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1991-2023年,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年均增长14.3%。持续的电力电网等能源项目投资建设,重大工程不断投产,形成了坚强可靠的浙江能源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以核电、风电、太阳能为重点,强化绿色能源供给、输送、储能等环节投资,助力畅通绿色能源供给消费,加快清洁能源流入到千家万户。三澳核电、嵊泗海上风电项目、浙江建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宁波舟山LNG接收站等一系列清洁能源项目,正加速重构我省能源供给消费体系,助推全省实现双碳目标,绘就发展绿色底色。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1994年,当时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黄龙体育中心动工建设;201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浙江全省体育场馆建设成效斐然。2004-2023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1.5%,有力推动公共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四、住房建设成就辉煌,新发展模式加快构建

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浙江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投资、消费都有重要影响,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1-202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从11.7亿元扩大到13198亿元,累计投资134168亿元,年均增长24.6%;房屋累计竣工面积12.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1.5%;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13.5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0.7%。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23.9亿元扩大至2023年的51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6%上升到6.3%。

当前,全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积极贯彻党中央有关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不含安置住房)实物房源超过130万套(间),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公租房19.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82.7万套(间)。同时,加大高品质住宅供给,满足居民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2023年,全省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占全部住宅投资的比重达24.3%,创五年来新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挑战,浙江以“弄潮儿”精神在投资建设领域奋楫争先。展望未来,浙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充分发挥投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重大作用,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大海中乘风破浪,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