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03﹥《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实证分析》
概述: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关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在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全国调查数据,共筛选出12 551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抑郁量表(CES-D)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并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结果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占40.7%(5 111/12 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0.613,95%CI=0.553~0.680)、年龄(65~<75岁:OR=0.862,95%CI=0.769~0.965;≥75岁:OR=0.604,95%CI=0.510~0.716)、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有:OR=0.730,95%CI=0.648~0.822)、居住地(农村:OR=1.515,95%CI=1.387~1.654)、文化程度(初中:OR=0.727,95%CI=0.657~0.805;高中及以上:OR=0.561,95%CI=0.488~0.646)、社交情况(1项:OR=0.870,95%CI=0.793~0.956;≥2项:OR=0.866,95%CI=0.779~0.963)、子女关系满意度(满意:OR=0.266,95%CI=0.218~0.324)、吸烟(OR=1.131,95%CI=1.014~1.263)、饮酒(OR=0.873,95%CI=0.795~0.959)、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39,95%CI=0.493~0.590;≥8 h:OR=0.443,95%CI=0.396~0.495)、躯体生活自理能力(BADL)(受损:OR=1.875,95%CI=1.692~2.077)、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OR=2.251,95%CI=2.030~2.496)、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OR=1.202,95%CI=1.076~1.342;3种:OR=1.452,95%CI=1.289~1.636;≥4种:OR=1.954,95%CI=1.749~2.183)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0.7%,情况不容乐观,其抑郁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及政策制定者等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从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改善。
作者简介:魏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门诊部。
赵洋,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墨尔本大学人口与全球健康学院;E-mail:xiyunjushi@163.com。
引用:魏萱, 王宁,等.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实证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1: 1303-1308.
全文:点击下载
P1309﹥《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概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规模不断扩大,用药依从性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结局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大多分析了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对提升用药依从性的效果,但从用药体验角度分析对用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和用药依从性现状,探讨用药体验多个维度对用药依从性产生的影响,就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提出对策。方法: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山东省内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抽取3个地级市共2 432位居民,再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出60岁以上且长期服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使用课题组研制的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量表调查患者用药体验状况,量表包含7个维度28个条目,采用中文版4条目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患者用药依从性状况。描述患者的用药体验与用药依从性现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用药依从性产生重要影响的用药体验维度。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432份,回收问卷2 415份,剔除问卷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有1 544例样本纳入本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均分为(4.31±0.39)分,药物的生活影响维度均分最高,为(4.72±0.58)分;方便性维度均分最低,为(3.86±0.49)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平均分为(3.48±0.62)分,筛查出依从性差的患者698例(45.2%),其服药不依从最主要的表现是“忘记服药”,占比77.1%(538/698)。女性、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得分与男性、患1种慢性病患者相比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β=-0.056)、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β=-0.053)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P<0.05),在用药体验量表的各维度中,有效性(β=0.083)、可负担性(β=0.135)两个维度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比例为45.2%,其中女性、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有效性、可负担性两个维度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相关部门应注意持续降低慢性病药物价格,医生应当加强对女性、共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药事指导服务。
作者简介:高敏,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民健康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
陈钟鸣,教授 / 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民健康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E-mail:czm3306196@163.com。
引用:高敏, 李晓娜, 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1: 1309-1314.
全文:点击下载
P1315﹥《主动健康视角下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素养,有助于其形成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从而改善健康结果。目的:探索上海市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23年2—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结合上海市各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从上海市16个区中随机抽取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选取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前来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采用健康素养量表评价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结果:共调研768例慢性病患者,其中13份问卷信息不完整,予以剔除。最终共755份调研问卷纳入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755例患者中,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患者435例(57.62%),具备信息获取能力664例(87.95%),具备经济支持意愿618例(81.85%),具备交流互动能力559例(74.04%),具备改善健康意愿646例(85.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OR=1.549,95%CI=1.148~2.091)、家庭医生是否签约(是:OR=1.634,95%CI=1.162~2.299)是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P<0.05)。具备健康素养的慢性病患者最近1年所患疾病病情控制稳定所占比例高于不具备健康素养慢性病患者(P<0.05)。结论:上海市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整体上有待提升。性别、是否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是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建议实施针对性干预,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以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为主动健康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黎婉钰,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青浦区夏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于德华,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研究中心;E-mail:ydh1404@sina.com。
引用:黎婉钰, 付强强,等. 主动健康视角下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1: 1315-1319.
全文:点击下载
P1320﹥《社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概述:慢性病的频发与患者对健康知识及疾病风险认识不足有关,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依然广泛存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基层医生提供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居民参与健康教育积极性普遍不足,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质量及效果有待提升。目的:探究基于应用信息化知识库模型生成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中老年慢性病群体的影响,为进一步强化社区慢性病治理效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选取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 390例患有4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50~70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为期1年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慢性病随访管理策略(保持原有的慢性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慢性病随访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应用信息化知识库模型生成健康教育指导方案的方式,即添加了健康教育处方指导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及干预,共持续12个月。在所有患者入组1年后进行终线调查。本研究主要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态度、自我效能、服药依从性、健康信息化接受程度”等方面来分析两组慢性病患者在基线与终线调查之间数据结果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 390例4种慢性病患者,其中干预组患者3 673例,对照组患者3 717例。两组慢性病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病患者医疗保障形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整体疾病知识、慢性病基础知识、糖尿病知识、冠心病知识、脑卒中知识知晓正确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知晓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整体疾病知识、慢性病基础知识、高血压知识、糖尿病知识、冠心病知识知晓正确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知识知晓正确率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态度问卷、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态度问卷、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态度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态度、信息化接受度方面可看出干预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从患者自我效能与服药依从性角度方面,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均有提升,干预组效果更为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信息化知识库模型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方式有助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
作者简介:李晓泽,北京好医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虎峰,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E-mail:wanghufeng616@ruc.edu.cn。
引用:李晓泽, 孙国强,等. 社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1:1320-1328.
全文:点击下载
P1403﹥《睡眠相关主观认知下降的研究新进展》
概述:主观认知下降(SCD)通常预示着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而睡眠障碍在SCD患者中较常见,并且通常在可检测到的认知变化之前就已表现出来。虽然目前关于睡眠与SCD之间关系以及睡眠相关认知功能退化的基本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的下降均可能引发认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睡眠与SCD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延缓认知下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文依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广西医学科学院睡眠医学科,广西睡眠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广西医科大学。
赵明明,副主任医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广西医学科学院睡眠医学科,广西睡眠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E-mail:topabigale@163.com。
引用:文依宁, 黄惠嫦, 赵明明. 睡眠相关主观认知下降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1: 1403-1410.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