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端午,第一反应就是纪念屈原。但也有另外的说法,端午是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抑或孝女曹娥,后两位和我们绍兴颇有渊源... ...
曹娥江 | 戴信华
曹娥庙
近代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写道:
“端午节本是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周一农介绍,其实端午和绍兴颇有渊源: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个崇拜龙的图腾部族——百越族,越族人为绍兴人的祖先,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中华民族的节日。”
随着时光的推移,端午节各种纪念形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习俗,并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你是如何过端午的呢?就让小编带你来绍兴,“粽”享好时光吧!
端午怎能少得了划龙舟。
岸上鼓声阵阵,水面浪花飞溅……绍兴古城水网纵横,浙东运河穿城而过。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向东贯穿杭绍甬。依托良好的水域条件,端午赛龙舟也成为绍兴的传统习俗。带大家看到了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龙舟精神,也领略了运河古韵的波澜壮阔。
另一场龙舟赛,在美丽的上虞运河江南里里直街水域举行,以“龙行曹娥 正青春”为主题。
古老运河上,一条条龙舟如梭穿行水中。队员手中的木浆整齐划一,一次次深深扎入水中,溅起水花朵朵,给观众呈现上了一场动与静、力与美的视觉盛宴。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很古老而盛行的风俗。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宋代诗人陆游写有吃粽子的诗句:“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据后人考证,“青菰粽”是当时有名的“艾香粽子”,它是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味道独特。
除了吃粽子,端午还会佩戴香囊。在宋朝,端午文化习俗就已初见雏形,人们常常挂菖蒲,佩戴香囊以驱邪避灾,小小的香囊即是古人手中腰间灵动可爱的饰品,也被视为陶冶身心,寄情其中的妙物。
沈园景区
绍兴风俗里,端午节“五黄”,黄黄不能少。吃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绍兴有这样一句童谣: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端午时节,绍兴人除了吃五黄,那花样也还是有很多的。当下新麦已收,家家磨出新麦粉,做成薄饼,称为“麦镬烧”,或者叫“麦赖镬”。裹炒南瓜丝、绿豆芽为馅,有的用蒜泥、葱花打鸡蛋加在麦镬上,边做边吃,新鲜而又香气扑鼻。
绍兴人端午节吃巧果,一开始是为了给新出嫁的女儿“撑门面”,巧果必须做得漂亮,所以绍兴人做巧果更像在制作艺术品。
据《新昌县志》记载,原来,新昌人过节也吃粽子,有“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之谚。但相传明朝年间新昌连年干旱,百姓要求赦免钱粮,钦差来查,恰逢端午,县官通知各家都吃面片汤过节,遂获准赦免钱粮,端午节也由此改吃汤包(即馄饨)。这习俗就沿袭至今,一直未改。
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五月又被古人称为毒月,所以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五色绳,以避不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小儿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古人会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可使蛇虫鼠蚁不上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一天,绍兴人在家门口悬插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或并插瓶中,以避邪祛祟。你要是在这一天来绍兴,映入眼帘的便是满目的绿意。
端午时节临近夏至,气温逐渐升高,蚊虫慢慢变多,古人称这天是“恶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在端午,等到日头当午,他们便打来井水洗澡沐浴。在浴盆里放上艾、柳、桃、蒲,寓意疫气不侵。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习俗绍兴还有不少端午玩法新流行
此时正是荷花绽放时,不少游客特地前往绍兴各地的荷塘打卡拍照,景区景点工作人员布置了古风竹筏纱帐,配上书法条幅帘子,沉醉在荷花深处,意境拉满~
兰亭景区
杭州湾海上花田景区
漆扇,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瑰宝,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挑选中意的扇面,亲手蘸取浓墨重彩,制作一把属于你自己的漆扇。每一次扇面的浸润,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轻摇漆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千年风韵。
下一条:醉绍兴丨水韵绍兴 美丽“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