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七十五载铸就辉煌 笃行实干再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10-14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衢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农业市到“工业立市”再到“工业强市”,从生态屏障到绿色发展再到生态富民,从南湖时代到衢江时代再到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足,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衢州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0.62亿元、1978年的6.43亿元跃升至1995年的百亿元、2008年的五百亿元,2013年、2019年、2022年分别跃上1000亿元、1500亿元、2000亿元新台阶,2023年达2125.2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GDP比1949年增长721.65倍,1950-2023年年均增长9.3%;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9.8%。人均GDP由1949年的61元、1978年的311元,增至2023年的92662元,1950-2023年年均增长7.9%;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9.3%。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0.11亿元、1978年的0.76亿元增至2023年的321.2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3年的1.95亿元增至2023年的204.21亿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92元,为全省水平的8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93元,为全省水平的84.3%,比197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78年的2.24缩小至2023年的1.7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从1998年的70.37亿元和0.85亿元增至2023年的3247.14亿元和128.9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至16.71万元/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衢州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8∶5.7∶12.5,1978年演变为52.5∶33.4∶14.1,2023年进一步演变为4.3:42.8∶52.9,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的发展格局。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03亿元、1978年的1.98亿元增至2023年的741.86亿元,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由0.08亿元、0.90亿元增至1125.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1950-2023年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0%和10.9%。就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就业人员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88.1:5.1:6.8,1985年为:71.9:16.7:11.4;2014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且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超过第二产业,比例调整为31.2:33.7:35.1,显示出衢州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解决就业方面的优势。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0.5%和33.3%,比2012年分别提高27.3和15.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20.11亿元,占GDP比重5.7%,比2018年提高2.7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590.5亿元,是2013年的26.9倍。

三、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衢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2年10.04亿元增加到2022年45.25亿元,增长3.5倍;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1.03%提升至2022年2.26%,提高1.2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快速增长,由2006年0.16亿元提高至2023年24.71亿元,增长151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0.4%提升至4.1%,提高3.7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衢州专利授权量为6344件,是2013年的1.9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53件,是2013年的8.4倍,发明授权量占比由2013年的3.8%上升到2023年的16.6%。至2023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79家,国有独立研发机构36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59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9家。建成新材料、新能源等5家产业创新研究院和6个县(市、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实现了“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巨化股份、江山欧派、牧高笛、仙鹤股份、五洲纸业、华康药业等17家企业成功上市,总市值1520亿元。

四、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衢州进出口总额由1989年的92万美元增至2023年的715.81亿元(101.58亿美元),年均增长31.5%;其中,进口由零增至261.58亿元(37.03亿美元);出口由92万美元增至454.23亿元(64.54亿美元),年均增长29.8%。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从1989年的0.04%升至2023年1.46%。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25.8%和8.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80.09亿元,占全市进出口的39.32%。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交通先导取得新突破。2023年末,衢州各类公路里程8783.5公里,是1949年的46.5倍。从2002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至实现县县通高速,杭金衢、杭新景高速和黄衢南、龙丽温高速形成“两横两纵”路网框架,高速公路达到422.4公里。2014年衢州高铁开通,如今浙赣铁路、杭长高铁、衢九铁路、衢宁铁路横贯全境,杭衢铁路预计2025年通车,在衢州逐步形成“米”字型铁路枢纽。2023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2879.1万吨,是1949年的613.3倍。2019年,衢州港龙游港区开航,被阻断60年的钱塘江中上游黄金水道全线贯通,衢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串成一条水线——衢州“通江达海”梦想成真;2023年衢州港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00.8万吨,比上年增长40.6%。1993年11月26日衢州民航正式通航,2023年衢州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88.3万人,民航通航城市增加到23个。

五、协调发展稳步提高,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

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1949年,衢州城镇化水平很低,户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4.9%。随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末,衢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比1949年提升45.7个百分点。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制村已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46.4%。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消除了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农村贫困家庭。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78,低于全省的1.86。夺得全省首批神农鼎(铜鼎),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围绕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建市以来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2023年是1986年的9.9倍,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大3.81平方公里。2023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是2000年的2.21倍,2001—2023年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加3.3万人。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商业综合体、CBD、产业小镇等如雨后春笋,城市功能逐渐覆盖人物流通集散、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创新推动等社会经济全领域。市区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2023年市区GDP总量达998.4亿元,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近一半。

六、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展现新作为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者。2023年,衢州万元GDP能耗降至0.75吨标准煤(2020年价),比2012年下降29.1%(按不变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降至50.8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80%。2023年市区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94.0%,比2014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市区PM2.5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31微克,比2014下降45.6%;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比2014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厚植生态发展底色。2023年,城市污水处理率97.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5平方米,是1985年的58.3倍。衢州成为首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连续十年获得“大禹鼎”、连续4年获得“大禹鼎”金鼎、晋级“大禹鼎”一星金鼎,钱江源国家公园候选区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成绩全国第五。

七、共享发展惠及全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衢州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296元和132元增至2023年的60592元和33993元,扣除价格因素,1985—2023年年均实际分别增长8.4%和6.5%。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3年,衢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8亿元,是1949年的3673倍,1950—2023年年均增长11.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由1986年的807元和445元,增至2023年的35962元和21615元。消费结构中,吃、穿等生存资料支出的占比由1996年的53.4%降低到2023年的30.3%,而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享受和保健方面支出的占比由1996年的14.5%提高到2023年的21.3 %。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985年11.4平方米和18.3平方米提高到2023年的52.8平方米和82.7平方米。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2023年,衢州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8.5%,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8.9%。2023年末,衢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96个,是1949年的150倍;卫生技术人员23040人,是1949年的40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596张,是1949年的209倍。2023年,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93.7万人,是1987年的46.2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26万人,是2001年的6.1倍。2021年衢州在114个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评测中排名第1,获得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荣获“世界长寿之都”称号,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荣获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5年披荆斩棘,75年风雨兼程,衢州为日新月异的祖国骄傲自豪。今天,衢州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风雨兼程、勠力同心、铿锵前行,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开启新的实践、新的征程、新的奋进,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衢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