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隋朝开国功臣—杨素
来源:柯桥史志   作者:   编辑:童桦滢   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杨素不是绍兴人,但他与绍兴的渊源颇深。史载他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北周时,拜车骑大将军,封县公。助隋文帝禅位,累迁上柱国、尚书左仆射、仁寿宫大监,越国公。


隋开皇八年(588)冬,晋王杨广统率50万兵马,分五路向南朝陈发动总攻,杨素率新建的长江水师直趋建康。第二年就消灭陈朝,统一了南方。隋王朝在江南推行均田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江南士族、地方豪强对土地和人口等的占有;推行郡县制,又几乎全部罢黜了陈代的旧官吏,江南官吏普遍被北方人所取代。当时江南民间纷纷谣传,隋王朝将把江南人民迁徙到北方去……于是,江南大乱。



史籍记载,开皇十年(590),江南豪族接连起兵反隋。吴州(今绍兴市)的高智慧、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的沈玄侩、婺州(今金华市)的汪文进等先后起兵反叛并自称天子。江南叛军非常凶残,据《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纪一”中记载,战火迅速燃遍了“陈之故境”,叛军一旦擒获县令官长,“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耶!”无论是凶残程度,抑或是军事实力,吴州高智慧更胜一筹。史籍记载其占据钱塘江东岸建立营寨,周围百余里;另有水军,战船遮江蔽日……。高智慧自立为王,置建百官,并与其他叛军互通声气,气焰非常嚣张。


面对群起的叛军,隋文帝派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杨素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不少:他的身上笼罩着显赫的文化光环——隋朝著名诗人,其《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曰:“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意境超俗悠远;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代名将,他甚至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冷血的名将”。


当时,杨素率部在扬子津渡江,三下五除二就平灭了江苏境内的叛乱。他采纳了部将来护儿的建议,先遣其率轻舸数百悄然渡江,突袭高智慧营寨,纵火焚烧,烟焰满天,把“偷袭、火攻、强攻”等战术全部用上,高智慧大败,逃往海上。之后,杨素迅速平定婺州、温州、高州等地的叛乱。犹如惊弓之鸟的高智慧,率残部投奔泉州叛将王国庆,但最后还是被当成见面礼送给了杨素,被斩首于泉州。杨素因功封越国公,镇守越州,是第一位隋王朝驻越州的官员。


史载,越国公杨素镇越时,曾修小城为子城,周5千米许;增筑罗城,周12千米余。据推测,杨素进驻越州在开皇十年(590),修筑城池该在此年或以后数年内。



子城西北两面以卧龙山为城,不设壕堑。东南两面建城垣,东面高2丈2 尺,厚4丈1尺;南面高2丈5尺,厚3丈9尺。设城门五,其中陆门四,为镇东军门、秦望门、常喜子城门和酒务桥门;水门一,为酒务桥北水门。罗城是在越国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不为壕,四面筑有城垣。东面高2丈4尺,厚3丈;西面高2丈6尺,厚1丈8尺;南面高2丈1尺,厚1丈8尺;北面高2丈2尺,厚2丈6尺。


设城门九;东曰都赐门(有都赐埭)、曰五云门;东南曰东郭门(有东郭埭)、曰稽山门;正南曰殖利门(有南埭);西南曰西偏门(有陶家埭)、曰常喜门(州城至此与子城会,门在其上)、正西曰西郭门;北曰三江门。罗城是子城的屏障,供军事守备之用。这是越国筑城之后第一次有记载的城垣修建,基本确定了绍兴古城的轮廓。



《隋书》评杨素“积恶余殃,信非徒语。多行无礼必自及,其斯之谓欤”,但其在绍兴修小城,筑罗城,的确是做了一件功不可灭的大事,在绍兴城建史上地位重要,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