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治行甚美 ” 的绍兴知府—汪 纲
来源:绍兴史志、中国水事   作者:   编辑:童桦滢   时间:2024-09-06   点击数:

汪纲(生卒年不详),字仲举,南宋黟县(今安徽黟县)人。曾任司户参军,平阳、金坛、太平知县,户部员外郎,婺州、绍兴知府,集英殿修撰等职,任上均有政绩。《宋史》中对汪纲有“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佩四印,文书山积,而能操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公庭如水。卑官下吏,一言中理,慨然从之。......服用不喜奢丽,供帐车乘,虽敝不更”的记载,足以说明其办事果断、勤政廉行。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汪纲以直焕章阁学士(焕章阁宋代官名,淳熙初年建,为专藏高宗作品之所)出知绍兴,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兼提点刑狱。上任初始,即访察百姓疾苦,革除弊政。晋代惠帝时期(290~306),在时任会稽内史贺循力倡并主持下,开通了一条以钱塘江边西兴为起点,穿经萧绍平原直通会稽城的西兴运河。后人又将西兴运河延伸,至钱清与西小江汇合,直达曹娥江,再与曹娥江以东运河连接,直达明州(今宁波),成为著名的浙东运河,并与绍兴的鉴湖水系相连,进而形成一个以运河为东西主干、沟通南北大小湖泊与众多河渠网络的运河水系。南宋迁都杭州后,曾为漕运之需,对运河进行整治,并开挖了西兴至江边的一段新河,但到嘉定年间,运河沙涨30余里,舟涩难行。于是汪纲便组织人员开浚8000余丈,又建闸于江口,拒潮蓄水,并且砌石重修纤道,10里设一庐,取名“施水”——管理排灌、导航之所,以主管导流,于是往来称便,沿岸俱获灌溉之利。


时绍兴下属的诸暨县有六乡临湖,水路运输和灌溉十分便利。但当地豪强大族却在岸边私自植树,围造私田,致使湖面缩小,水流不畅,雨水稍多就会使房屋、土地被淹没;并且临海地区堤岸易坏,形成盐田损害庄稼,每年损失达数十万亩,免除租税也以万计。为此,汪纲上奏宁宗,朝廷下诏提举常平司挖开豪族私川,严禁私自围田,如此恢复了湖田。杭州郡又出钱3万缗( 缗,本意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引申为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共1000文铜钱),专门用来修堤岸,使海田得以牢固。


汪纲治绍期间,造福百姓的另一件功德之事,就是疏通绍兴城河,使之通舟楫。越国灭亡后,绍兴城代有修葺,但南宋绍兴间的修葺,则是规模较大的一次。汪纲根据生产、生活、交通、防火和防御之需,对城市道路、城墙、河道、民宅、园林、古迹等进行了修葺与新建,使城市面貌为之一新。


高宗建炎三年(1129)至绍兴元年(1131) ,金兵南下 ,绍兴两次成为南宋临时首都,外来人口大量拥入绍兴,山会城内“空第皆给百官寓止”,连寺院庙宇亦成为寓所。后虽迁都临安,但绍兴既是王室陵寝所在,又是赵氏宗室的重要聚居地,朝廷宫学亦创办于此,实为南宋陪都。为此,嘉定十六年(1223),汪纲对城市重加缮治,并修诸城门。当时郡城周长24里,设城门9座,其中陆门6座,水门3座。嘉定十七年,他又命人采石缮砌整修城内街巷和河岸,使城市道路“经画有条”、“坦夷如砥”,形成“一河二街”、“一河一街”和“有河无街”的街河网络。据嘉泰《会稽志》载;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 ,越州城内仅设32坊,而至宁宗嘉泰年间(1201~ 1204) ,乾隆已扩大为5厢96坊 ,并设照 水坊市、清道桥市、大云桥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古废市、骚地市、江桥市等集市,形成城内商业网络。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中曾写道;“今天下巨镇,唯金陵与会稽耳。荆、扬、梁、益、潭、广皆莫敢望也。”至此,绍兴城市格局已定,直至清末及民国,城市规模基本没有变化。汪纲同时认为;“是邦控临海道,密拱都畿,而军籍单弱。”于是,招水军刺叉手,专教习之,不令他役。并创立军营千余间,增缮铠甲兵器,威声赫然,以保卫京畿安全。

理宗宝庆三年(1227) ,绍兴属县发大水,汪纲发粟3.8万余石、缗钱5万赈灾,蠲租6万余石,使灾区顿苏,百姓安居乐业。绍兴旧有经总制钱41万,其中25万为高宗绍兴以来伪增虚额,当时绍兴官员惧怕朝廷怪罪,欲以伪修奉攒宫之资增抵。但汪纲以为;“负殿之责小,罔上之罪大”,于是据实上报,诏免税9.5万缗,宿弊由是清明。



绍定元年(1228) ,朝廷下旨诏汪纲赴行在,理宗问他;“闻卿治行甚美,越中民力何如?”汪纲谦虚答道;“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汪纲去世时,绍兴百姓闻之多落泪,并有众多人相率哭于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