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 勇当“两个先行”开路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温州篇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2-10-11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全力推动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迭代升级,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面貌精彩蝶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向上向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质量效益逐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由2012年的370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7585亿元,继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分别突破4千亿元、5千亿元和6千亿元大关后,2021年再上7千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排名从全国第37位上升到全国第30位,连续三年保持全国30强,在温州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按可比价计算,2013-2021年全市GDP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年均增速0.8和0.2个百分点。

人均GDP水平大幅提升。全市人均GDP由2012年的40334元提升至2021年的78879元,突破7万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和1.7个百分点。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21年人均GDP达12226美元,突破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收入等级划分,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水平。

图1 2012—2021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由2012年的51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80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同口径年均增长8.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90亿元增加到658亿元,年均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88亿元增加到1067亿元,年均增长11.9%。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科学技术、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教育等支出较快增长。

图2 2012—2021年温州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二、产业转型有力推进,发展动能加速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把下行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动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振兴,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为经济发展增强了韧性和稳定性。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10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64亿元,年均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827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3191亿元,年均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769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229亿元,年均增长7.9%。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3.0∶49.3∶47.7,调整为2021年的2.2∶42.1∶55.8,三产增加值占比提升8.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图3 2012—2021年温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

工业动能转换提速。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576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553亿元,年均增长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820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320亿元,年均增长8.4%。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潜能积聚。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占比分别提升至64.7%、55.5%、32.3%和16.2%。

图4 2012—2021年温州工业增加值

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7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7.2%,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229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54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7.2%,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步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1%、19.8%和19.1%。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带动现代物流快速增长,快递业务量由2014年的2.2亿件大幅增至2021年的16.8亿件,年均增长34.0%。

三、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双循环更趋畅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积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2013-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年均分别增长12.5%、8.9%和6.9%,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建设成效凸显。随着“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大干交通”的有力推进,温州基础设施持续高位投入,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2013-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2.5%。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3%和20.8%;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2.5%;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4.4%,其中交通投资年均增长13.4%。杭温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市域铁路S1线、甬台温高速复线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6公里,从全省倒数第三跃升至全省前三,实现“县县通高速”,温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跻身千万级行列,温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

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温州聚焦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通过优化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市场集聚化、品质化,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2年年均增长8.9%。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21年汽车类零售额41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41.2%,比上年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40.1%;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照相器材类分别增长83.6%、38.6%和28.5%。网络零售快速增长,全市网络零售额由2015年的894亿元增至2021年的2200亿元,年均增长16.2%,居民网络消费由2015年的568亿元增至2021年的1546亿元,年均增长18.2%。

图5 2012—2021年温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对外开放稳中提质。温州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获批建设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90亿元增至2021年的2411亿元,年均增长7.2%。其中,进口由173亿元增至375亿元,年均增长9.0%,出口由1117亿元增至2036亿元,年均增长6.9%,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从8.6‰提高到9.4到。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下降,鞋、服装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6.3%和9.7%下降到2021年的11.2%和5.3%;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40.7%提高到51.7%。多元化市场有效拓展,对“一带一路”、欧盟、东盟出口近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8.3%、10.7%和32.8%。

图6 2012—2021年温州进出口总额

四、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创业活力持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全面实施创新首位战略,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温州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连续三年举办世界(温州)青年科学家峰会,落地国科、浙大温州研究院等 52 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研发投入强度翻了近一番,R&D经费支出占GDP 之比由2012年的1.24%提升至2021年的2.41%,在全省排位从第9位升至第6位。2021年,温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为32.6亿元,比2012年年均增长16.1%。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温州坚持人才创新首位战略,设立温州人才日,发布人才新政40条3.0版,本土院士培养、全职院士引进、省“鲲鹏行动”入选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7位。全市新增高能级创新平台4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达3085家,比2012年增长5.4倍;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571家。2021年专利授权量6131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21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22.4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温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率全国之先以法定程序设立民营企业家节,颁布实施促进条例,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温州位居全国第2位。营商环境的优化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大众创业热情高涨。2021年末,在册市场主体123.3万户,比2012年净增70.8万户,年均增长10.0%;其中,民营企业35.6万户,个体工商户84.1万户,比2012年年均分别增长16.5%和8.4%。

五、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型城市化有序推进,城市面貌精彩蝶变。随着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温州城市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功能加快完善,吸引力不断提升。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64.5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8%,比2012年末提高6.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2.7%)0.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64.7%)整体水平。联动推进“大建大美”“精建精美”,成功打造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三垟湿地、中央绿轴、历史文化街区等靓丽城市名片,1400多公里市域绿道连线成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

社保体系日臻完善,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温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末,户籍人口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9%、99.3%,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9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5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4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0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324万人、594万人、61万人、124万人和82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由2015年的2426元提高至2021年的2894元,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由2015年的150元提高至2021年的255元。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群众生活幸福可感。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温州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6万元,达5958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541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接近7万元,达69678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0%,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达35844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0.4%,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中的共同富裕特征明显,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达75.5%,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 缩小至2021年的1.94∶1,缩小幅度居全省第4位。低保标准城乡同标,2021年提高到10632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年均增长10.8%,明显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

图7 2012—2021年温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有效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坚持把“科教兴市”战略贯彻始终,先后启动建设全国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公共医疗卫生发展,持续改善人民医疗条件,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共建共享,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建成中小学、幼儿园784所,公办幼儿园实现镇街全覆盖,全域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2021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341所,在园幼儿29.6万人;小学560所,在校生63.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327所,在校生28.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9所,在校生9.4万人;普通高中101所,在校生13.2万人。高等教育逐步加强,拥有普通高校11所,在校生13.6万人。温医大创建“双一流”步伐加快,温大成功“升博”,温州肯恩大学加快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温大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温职院、浙工贸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加快文化高地建设,建成一批文化礼堂、城市书房,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实施“三年百项文化工程”,启动《温州大典》编纂,加强温州宋元码头遗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温州三家人》央视热播。2021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8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57个,公共图书馆12个,电影放映单位108个,城市书房112家,百姓书屋80家,文化驿站241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5008千册,比上年增加728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106万场次,观众958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5.1万场次,观众700万人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省级非遗项目145项,市级非遗项目779项(保护单位966个)。

健康温州建设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一批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用,三甲医院增至9家,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惠及城乡百姓,眼谷健康光显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获批全国首个细胞生长因子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样板。202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80家,其中医院161家,卫生院256家,村卫生室2194家,各类诊所2461家,门诊部442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830张,卫生技术人员78118人;其中,执业医师33374人,注册护士33484人。2021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达9435万人次。

回望奋斗路,温州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智慧和汗水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变成生动实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一个缩影。踏上新征程,温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全面推进都市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当好浙江“两个先行”的开路先锋,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